截至2022年11月底,安徽省選派了1208名干部到滬蘇浙開發園區、重點企業跟班學習。
一年來,“沉浸式”學習的跟班干部對照先進找差距,學習歸來謀創新,感受到了滿滿的收獲。
為何要組織千名干部赴滬蘇浙,開展“沉浸式”學習?干部掛職鍛煉交流很常見,跟班學習有啥不一樣?“拜師學藝”,向滬蘇浙發達地區學到了什么?
仔細對標對表——安徽與滬蘇浙的差距在哪里?
除了“硬實力”之外,說到底,莫過于思想的差距、理念的差距和作風的差距、環境的差距。
思想新,生黃金。滬蘇浙思路為什么強?成績為什么優?在安徽,一批批的跟班干部通過把“真經”取回來、“問題”找明白,在實踐中把“本領”練出來、“擔子”挑起來。
不同于一般的考察學習和招商引資,“沉浸式”學習是對標對表,精準融入到滬蘇浙開發園區、重點企業,彰顯融合“一家親”,重點學習借鑒發達地區改革創新、開拓奮進的勇氣精神,干在實處、走在前列的優良作風,科學決策、注重實效的先進思路,是一趟有意義的學習之旅、借鑒之旅、解放思想之旅。
干事創業,關鍵在人,在干部。
對于一個地方來說,發展好不好、服務優不優、推進快不快,干部有沒有干事的熱情、務實的作風、創新的精神和服務的品質,這些不僅是關鍵所在,也是責任所在,更是群眾關切所在。
企業“等不起”,服務“慢不得”。想企業之所想,像企業一樣想,把學習成果融入到實際工作中來,錨定目標,真抓實干,以奮進之心助推高質量發展。
譬如,南京發改委掛職學習歸來的滁州市發改委副主任樊紅兵快速破題,借鑒南京市企業“開門接電”,結合滁州實際,提出“三零”服務,零上門、零審批和零投資,實現“企業等電”向“電等企業”轉變,至少為企業縮短了3個月的建設周期?,F在,“三零”服務已經作為“教科書”在滁州全市推廣。
還譬如,借鑒“長三角思維”解決實際問題,投身雙招雙引、項目推進等經濟發展一線。不僅把真經取回來,還要把資金引進來,企業要什么?我們有什么、缺什么?2022年,淮北市有近100名干部和王程俊一樣,前往滬蘇浙跟班學習工作新思路,開展“雙招雙引”行動。
對標“優等生”,用“跳出自己看發展”的視角,更好地認知別人的優勢、看清自身的實際和短板,鍛造長板和底板,在學習中解放思想,在學習中開闊眼界,在學習中開拓思路,為探索改革新路徑、新辦法,提供可參照的現實依據。
縱觀大勢,赴滬蘇浙學習的干部,帶著一份“慢進是退、不進更是退”的緊迫感和危機感上門求學,學“活”的思維、“實”的作風、“干”的方法。對標“優等生”當好“上進生”,呼喚引進更多先進理念,激發干部隊伍活力,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機遇,讓一條條“滬蘇浙”經驗,轉化為一條條“安徽做法”。
從這個意義上說,向滬蘇浙發達地區學習,表面上學習的是技術和模式,根源上學的是思維方式,學的是干事方法,激蕩思維迭代、激發理念升級、激勵流程變革,可謂是換“大腦芯片”,煥然一“新”!
學理念、學思路、學模式,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想到的、悟到的,正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“金鑰匙”。
從根本上說,“軟實力”正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“硬支撐”。一個地方的發展質量高低,先天條件十分重要,但思想認識和行動方式上的“軟實力”更為重要。只有大膽解放思想、開拓創新,主動升級、迭代思維,不斷匯聚創新企業、科技人才,方能更好地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,牢牢抓住高質量發展的窗口期。
從全國看,跟班學習已經成為一種風氣,成為干部轉作風強本領,地區優環境促發展,行之有效的一套好方法,以此追求更多的突破、更多的創新、更多的方向。
展望新征程,經濟強、格局新、環境優、活力足、百姓富……安徽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大踏步前行,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正提速增效。
奮力推進現代化美好建設,更加需要我們緊緊把握長三角一體化機遇,既當“好鄰居”,又當“好隊友”,多一些“創”與“闖”的銳氣,著力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創新,提升能力、錘煉作風,激蕩更多干事創業的強大合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