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紀六十年代,位于太行山區的河南林縣(今林州市),曾經誕生這樣一個奇跡——10多萬人、歷時十年,憑借著鐵鎬撬棍等落后工具,硬是在險峰壁立的太行山上,牽索架橋、鑿洞填溝,風餐露宿、日夜鏖戰,修成了一座總長達1500公里的水渠——這就是舉世矚目的紅旗渠。
近日,因為幾則新聞報道,這一曠世工程再次展露于世人面前。10月28日,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后不久,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隊到陜西延安、河南安陽等地考察,并再次來到紅旗渠,發出了“紅旗渠很有教育意義,大家都應該來看看”的號召。沿著總書記的足跡,11月2日,中共安徽省委常委集體來到紅旗渠,表示要“弘揚好紅旗渠精神,傳承好紅色基因,自力更生艱苦創業,團結協作無私奉獻”。
紅旗渠修建過程中,藏有太多撼天動地的故事,以至于在今天年輕人眼里,幾乎就是一部現代神話。紅旗渠在中國人民創業史上立下了不朽豐碑,她與延安精神、大別山精神等眾多精神譜系一起,并列為我黨的“精神之塔”,閃耀著永恒光芒。努力發掘深藏其中的精神光源,必將在未來的征程上點得更亮、照得更遠。
紅旗渠彰顯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活力。在中華先祖留下的神話里,有很多像“夸父追日、精衛填海、愚公移山”這樣的勵志故事,而每一個故事都昭示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、百折不撓的鮮明個性。翻開中國地理版圖可以發現,大自然并沒有賜與中國人優渥的生存條件。當年的林縣百姓就因為世居山地之間,而不得不忍受旱魔的煎熬。但新中國建立之后的林縣人民,沒有屈從命運的安排?!芭_太行山,漳河穿山來,林縣人民多壯志,誓把河山重安排……”一曲《定叫山河換新裝》,與革命領袖“為有犧牲多壯志,敢教日月換新天”的詩詞氣質一脈流淌,展露了屬于那一代人特有的浪漫與豪情。習近平總書記說:“社會主義是拼出來、干出來、拿命換來的?!奔t旗渠的修建無疑是這句話的最好注腳。從1960年到1969年,林縣全縣50萬人口中,先后有30多萬人上山參加過修渠,其中誕生了43位特等勞模、229位甲等勞模、460位乙等勞模,有81位不幸犧牲。這些令人震撼的數字,應該印刻在每一位中國人心中,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背后,一定有著特殊的成長密碼。
紅旗渠彰顯了中國人民的創造偉力。中華文明亙古綿延至今,綻放過無數的燦爛輝煌。從農耕時代的屢達巔峰,到工業時代的奮力追趕,從造福人類的四大發明,到今天遍布華夏的“大國工程”“大國重器”,樁樁件件,都凝聚著人民的智慧創造、飽含著人民的辛勤汗水。
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,雖然沒有大型機械,沒有先進儀器,缺少資金支持,但施工隊伍中涌現了眾多“土專家”,產生了無數“土辦法”。當今天的人們目睹紅旗渠紀念館里陳列的那些麻繩、皮尺、鐵匠爐、木軌道時,一定會驚嘆于中國人無限的工程智慧,也一定會明白我們被稱之為“基建狂魔”并非浪得虛名。在今天中國共產黨人的創造詞典里,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創業”絕不僅是一句政治口號和標語。它已經內化為中國人的脾氣和秉性,支撐著我們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定步伐。
紅旗渠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團結合力?;赝t旗渠建設歷程,可能有些人心中有這樣一些問號:這項偉大工程為什么會誕生于現代中國?當年數十萬人馬參與這項工程時,為什么會表現出如此的自覺自愿?工程耗費之大、持續之久,為什么沒有人半途而廢、中道而止?答案只有一個,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,林縣人民團結起來了。心往一處想,勁往一處使,團結的力量定能“將河山重新安排”。
據資料記載,是當年年僅26歲的中共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帶領縣委一班人,立下了徹底改變林縣缺水面貌的初心。修建過程中,又是眾多共產黨員、共青團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。紅旗渠上那個著名的“青年洞”就是有力印證。300名青年組成的突擊隊,僅僅靠著簡單的人力,經過耗時1年5個月的奮戰,鑿出總長616米、高5米、寬6.2米的深洞,顯現了驚人的“爆發力”。類似“青年洞”這樣團結奮斗的歷史群像,已然成為中國人的創造圖騰。團結起來的中國人民,必將無堅不摧、無往不勝。
今天,以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創業,團結協作、無私奉獻”為核心的紅旗渠精神,已經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。無論是中央領導還是地方黨委,之所以再訪紅旗渠,重溫當年崢嶸歲月,一定是為了煥發全體黨員、全體中國人的精神斗志。黨的二十大再次吹響了向第二個百年奮勇前進的宏亮號角。近些年來,我們穩經濟、促發展,戰貧困、建小康,控疫情、抗大災,應變局、化危機,涉險爬坡、闖關奪隘,奪取了一個又一個紅旗渠式的勝利。新時代新征程上,我們一定會堅守初心使命,團結帶領全國人民,踔厲奮發、勇毅前行,使更多的“紅旗渠”造福中國人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