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將打烊前尚未售出的食物以盲盒形式出售的“剩菜盲盒”在部分城市年輕人中流行起來。由于價格低廉、能滿足消費者好奇心,且與反對食物浪費的理念相契合,“剩菜盲盒”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嘗試。專家認為,“剩菜盲盒”存在一定食品安全隱患,購買時應慎重。
眼下,“盲盒”已經流行之勢,幾乎已經是“無物不可盲盒”。而在這股大潮之下,“剩菜盲盒”也就應運而生。包括“剩菜”在內的所有食物盲盒的出現,應該說,除了搭上了“無物不可盲盒”這趟順風車,也在于其自身的實用價值。除了價格低廉,更與我們強力倡導的反對食物浪費這一理念完全契合,更何況,它與所有盲盒一樣,也有著“意外”與“驚喜”,滿足了年輕一族“花錢不多,樂在其中”的心理訴求。然而,考慮到盲盒之中包裝的是“進口之物”,其安全性,也就必須成為我們關注的要點。
若干年前,我們強調“民以食為天”,這是重在解決溫飽問題,而今天,“民以食為天”顯然更側重食物的質量與安全問題。因此,面對包括“剩菜盲盒”在內的所有“食物盲盒”,無論我們打開盒子之后最終結果是喜出望外,還是“再來一次”,其前提必須是確保食物的質量與安全。沒有了這一前提,食物盲盒的意義也就蕩然無存,至少是本末倒置。
而做到這一點,就商家而言,相應的標志還是必不可少。嚴格來說,臨近過期的食物,最好的方式應該是打折或者是捐贈,如果商家希望借助盲盒這一形式予以促銷,也是無可非議,但是,盲盒之內,我們卻不能一盲了之。針對相應食品的制作時間、保質期、保存條件、食用方式等相應說明,必須是“一個也不能少”。否則就有坑害消費者的嫌疑,而一旦這種嫌疑成為事實,造成的后果,無論是商家還是顧客,可能都是“不能承受之重”。
另一方面,針對“剩菜盲盒”這一新型促銷方式,相應的監管也必須及時跟進。剩菜也好,臨近保持質期的其他食品也好,在裝入盲盒之前,必須確保其符合銷售的基本條件。尤其應該重視的是,監管部門應該打好“提前量”,以防止極少數見利忘義之輩以盲盒為手段而推銷假冒偽劣商品。
當然,“剩菜盲盒”與其他所有食物盲盒,也需要消費者保持一份理性。購買這類盲盒的“初心”是避免浪費,而不是純粹為了尋求那份“意外與驚喜”。因此,在選購盲盒時,也應該適可而止。如果因為一次性購買的盲盒過多而最終導致相應的食品無法食用,這就完全背離了選購食物盲盒的初衷。畢竟,包括剩菜在內的食品是吃的,因此,既要量力而行,更應及時享用。